深化校地合作,共同谱襄汾民歌传承新篇章


阅读量:3160

2025 年 6 月 20 日,一场旨在发扬山西传统优秀经典文化的“襄汾民歌专场音乐会”在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襄汾县携手举办,不仅是双方合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襄汾民歌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襄汾县和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相关领导出席活动,与音乐学院师生共同见证了这一传承创新的民间文化盛事,以传统的现代创演而展开“非遗”文化的新篇章。

演出活动现场,襄汾民歌的独特魅力在精心编排的节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会上半场,武磊老师根据以襄汾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梁铁锁老师数十年搜集整理的原始素材为基础改编的 《五哥放羊》《走西口》《东南西北认得清》《梦梦》《十二把扇子》《山上的玫瑰是红的》《绣白鹅》《拉骆驼》《盼情郎》等9 首襄汾民歌依次亮相,在保留民歌原始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

襄汾本土民歌传唱者和师大音乐学院专业老师运用不同的唱法,将一首首民歌演绎得动人心弦,带领观众走进了襄汾,一同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下半场,则创新演唱形式,师大音乐专业学生通过合唱集中展示了《摘花椒》《踏青》《姐儿懒梳妆》《一绣一只船》4 首襄汾民歌,统一的声线与和谐的和声,挖掘传统资源,发展现代改编,两相完美融合,将襄汾民歌的集体艺术魅力推向高潮。

在活动之前的6 月初,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就与襄汾县人民政府签订了襄汾民歌合作战略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协议注重挖掘襄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聚焦陶寺礼乐文化和襄汾民歌两大特色文化资源。在陶寺礼乐历史文化方面,双方将系统推进学术研究与传承应用;在襄汾民歌传统民俗文化方面,双方则致力于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实现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的互利共赢,以多元音乐融会民歌创新演绎而展现“非遗”传承中的新时代文化活力。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重要的授牌仪式,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襄汾县文化馆、襄汾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授予“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襄汾民歌)”牌匾。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双方在襄汾民歌传承上的合作关系,为后续在资源共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艺术实践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校地合作,薪火相传,共同守护襄汾民歌这一华夏文化根脉。

襄汾民歌,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民歌中晋南民歌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文化内涵。从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土鼓、石磬等古老乐器,以及被视作中国最早民歌的 “击壤歌” 在襄汾县的席村一带的起源,这些民歌遗产彰显出襄汾民歌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

如今,它已成为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襄汾民歌声乐教学),正以非遗之姿在新时代续写从陶寺礼乐文明到当代文化创新的千年长歌,持续焕发着推动三晋文化传承的蓬勃生命力,为推动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