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杭锦旗,因乌兰图雅直播古如歌非遗文化,当地文旅收入三年增长 500%;在湖北宜昌,她拍摄《跟着音乐去旅行》时力荐的三峡人家景区,游客量突破历史峰值 —— 她的文旅实践早已超越简单的宣传,而是构建起 “内容创作 – 流量导入 – 产业转化” 的完整生态。
【内容为王:用优质 IP 激活沉睡资源】
她的 “跟着乌兰图雅音乐去旅行” 短视频,每集都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在 “三都” 黔南,她走进水族村寨,将马尾绣、水书融入《凤凰飞》的改编版,视频播放量破亿,带动当地非遗手工艺品电商销售额增长 200%;在 “中国薯都” 乌兰察布,她创作《土豆花开》MV,镜头里的梯田花海与丰收场景,让这座工业城市变身 “网红打卡地”,农旅融合项目吸引投资超 2 亿元。
【产业闭环:从 “打卡” 到 “消费” 的无缝衔接】
每场演唱会配套推出 “文旅消费礼包”:购买门票可获赠当地非遗体验券、特色美食礼盒,甚至联名款文创产品。在南宁站,她与当地乳业品牌推出 “壮乡 + 草原” 风味酸奶,上市一周销量破百万;在成都站,她定制的 “川剧变脸 × 蒙古图腾” 丝巾成为爆款,带动非遗衍生品开发进入快车道。这种 “音乐 + 消费” 模式,让流量真正转化为 “留量”。
【长效赋能:培养文旅 “自我造血” 能力】
她更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在云南怒江,她开设 “非遗音乐人培训班”,帮助傈僳族歌手将传统曲调改编成流行音乐,学员作品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 5000 万次;在内蒙古通辽,她发起 “草原星计划”,挖掘培育 20 余位本土文旅主播,带动家乡特产年销售额破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文旅振兴需要内生动力。” 她的这句话,正是其文旅理念的核心。
乌兰图雅的实践,为文艺助力文旅树立了新标杆:当艺术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产业、服务民生,就能形成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的良性循环。正如她在文旅峰会上所说:“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让每个地方的故事都能被听见,让每个远方都值得奔赴。” 这份初心,让她的歌声成为文旅融合时代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