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年收入暴涨 300%!她用直播改写草原文化密码


在托克托县河口古镇的黄河边,乌兰图雅对着镜头举起一块托县剪纸:“这把剪刀在传承人手中已经传了七代,每一道纹路都是母亲河的记忆。” 这场直播吸引了 120 万观众,让濒临失传的双墙秧歌、托克托吹歌等 10 余项非遗项目重新进入公众视野。“非遗不是老物件,而是活着的文化。” 她的这句话,成为内蒙古非遗保护的新纲领。

【云端传艺:让传承人成为 “文化网红”】
在莫尼山非遗小镇,直播间里,网友们刷着 “太惊艳” 的弹幕,她为杭锦旗古如歌传承人古日巴斯尔策划的 “云端音乐会”,她说:“每个传承人都是文化的火种,我要帮他们烧得更旺。”

【文旅融合:用音乐绘制非遗地图】
她的 “跟着乌兰图雅音乐去旅行” 系列,将《阿尔山的姑娘》的 MV 场景变成热门打卡地,带动阿尔山市旅游收入增长 40%。在敕勒川草原的直播中,她身着蒙古袍朗诵《敕勒歌》,背后是无人机拍摄的万亩花海,这场 “人在画中游” 的表演,让呼和浩特旅游搜索量激增 200%。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我的歌声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要让每首歌都成为草原的邀请函。”

【非遗教育:让孩子成为文化传承人】
在乡村小学的音乐课上,她教孩子们用呼麦唱《小星星》:“你们的喉咙里藏着草原的风。” 这场公益直播覆盖全国 3000 所学校,催生了 “非遗小课堂” 项目。更创新的是,她为留守儿童创作的《我的小书包》,将蒙古族刺绣元素融入歌词,让孩子们在学唱中了解非遗。“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他们的歌声里有未来。”

乌兰图雅的直播镜头,正在重构非遗传播的范式 —— 从 “保护” 到 “活化”,从 “小众” 到 “大众”。当她带着非遗传承人走进抖音电商直播间,当她的短视频让草原文化成为 Z 世代的社交货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流量的胜利,更是文化基因的现代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