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图雅光影论坛金句频出!用旋律雕刻电影灵魂,《阿尔山的姑娘》唱响跨界美学新高度


4 月 21 日,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嘉年华暨华语音乐排行榜 “创榜 20 周年” 庆典在北京盛大启幕。“草原歌后” 乌兰图雅作为重磅嘉宾亮相,以音乐人视角深度解码 “音乐如何雕刻电影时代”,并现场献唱代表作《阿尔山的姑娘》,用歌声架起光影与旋律的桥梁。

【论坛金句:音乐是电影的 “情感 DNA”】

在 “音乐雕刻电影时代” 主题论坛上,乌兰图雅结合 多年艺术实践,抛出精准洞察:“音乐是电影的灵魂载体,它能让观众在光影未动时,先被旋律拽入故事的情绪磁场。”指出经典配乐能突破语言壁垒,成为跨时代的情感符号;更强调民族音乐在电影中的 “活态传承”,比如 1953 年《草原上的人们》插曲《敖包相会》,借电影镜头让蒙古族的浪漫风情传遍全国,成为跨越 70 年的文化记忆。

谈及当代电影创新,她特别点赞《哪吒》中呼麦元素的运用:“当蒙古族喉音艺术撞上东方奇幻叙事,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与 Z 世代对话的‘潮酷语言’。这证明民族音乐自带‘破圈基因’,关键是找到现代审美的‘翻译密码’。”

【从理论到实践:用歌声点亮光影现场】

在华语音乐排行榜 “寻找百位音乐人计划” 启动后,乌兰图雅用《阿尔山的姑娘》完成从理论家到表演者的无缝切换。当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 的旋律响起,她极具辨识度的嗓音瞬间将现场变为广袤草原 —— 副歌部分的长调吟唱与电子节拍巧妙融合,既保留民族音乐的原生力量,又注入流行音乐的时尚感,让台下电影人纷纷感慨:“这就是音乐与影像共通的美学张力。”

【当草原歌声遇见电影镜头:下一站,是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从《套马杆》的国民级传唱,到如今在电影嘉年华深度解构艺术融合,乌兰图雅始终走在 “破界” 路上。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音乐和电影都是造梦的艺术,我的使命就是让民族的‘梦’更具时代感,让世界通过旋律看见中国的多元之美。”

随着《阿尔山的姑娘》的尾音消散,留给行业的是对 “音乐电影化” 的更多期待 —— 当越来越多像乌兰图雅这样的艺术家投身跨界实践,或许我们离 “用音符写剧本,用旋律拍电影” 的未来,只差一个按下播放键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