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退位时留下14个字,李世民不以为然,16年后字字应验 


李渊退位时留下的14个字,似乎是一番谆谆告诫,然而李世民却不以为然,16年后这些字竟然字字应验。

这些深蕴玄机的字句究竟隐藏了怎样的预言和智慧?李世民是如何看待这些建议的,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地验证了这位老君之言?

隋末民变频生,李渊乘机反叛

618年,隋炀帝在位时期,天下早已乱成一团麻。连年征伐不断的战争彻底耗尽了百姓的力量,民变此起彼伏,隋朝已经名存实亡。在这种大乱之世,趁机夺取江山称王者众,许多地方豪强、起义军领袖都蠢蠢欲动。而效忠隋廷多年的李渊,自然也难逃人心向背、图谋不轨的命运。

李渊原本是隋文帝时期就已跟随朝廷出生入死的忠心官员,后来隋炀帝继位后,他也依然兢兢业业辅佐朝政。然而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连年征战让百姓深受其害,李渊也逐渐成为隋炀帝心中钉。在这危机四伏的局势下,李渊终于选择背叛隋廷,联合儿子李世民起兵造反。

作为李渊麾下首屈一指的猛将,李世民这些年来领兵征战,立下不少军功。他在各地也积累了深厚的民望。此时此刻,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在李渊父子一边。很快,李渊的势力便如滚雪球般迅速膨胀,声势浩大。隋廷自然也意识到李渊的反叛将会对自己构成极大威胁,派出大将领兵前来镇压,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

终于,在619年,隋炀帝遇刺身亡,隋朝覆灭。而后,当群雄争霸、诸侯推举新君的局面出现时,民心所向即是李世民。毕竟,这些年来,正是李世民率军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威望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却谦虚推辞,说应该由他的父亲李渊登上皇位。

李世民心中始终惦记着太子之位

李世民表面上推让皇位,其实也并非他不想夺取。只是考虑到当时的形势,由他直接登基未必稳妥。毕竟,李渊作为他的父亲,也确实在这一连串动乱年代中出了不少力。若是李世民直接夺位,势必会有非议传出,对稳固政权十分不利。

于是李世民将皇位让给了父亲李渊,自己则暂时退居一旁。但这并不代表他对皇位失去了兴趣和渴望。他明白,李渊已经不年轻了,自己仍年富力强。等父亲在位一段时间,他定会册立自己为太子,日后接班乃是理所应当。这才是李世民最初的打算。

然而好景不长,李世民没想到的是,当李渊正式登基后,他没有兑现诺言册立自己为太子。相反,李渊竟然拿出兄终弟及的传统,要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这让李世民极为失望和愤怒。

面对父亲的失信,李世民认定这是李渊有意地剥夺他的皇位继承权。毕竟,以他的军功和民望,本应该是明码标价登上皇位的。他不甘心就这样白白放弃天命应该属于自己的帝位!

李建成荒废政事,李世民早有谋划

其实就李世民本人而言,他对皇位的渴望也并非单纯的权力欲作祟。相反,作为一个治国理政和用兵打仗都极为出色的人,李世民心中也确实对李建成这位被立为太子的兄长颇有微词。

李建成这个人,说得好听点儿是性情温和,粗暴点说就是庸庸碌碌。他整日里吃喝嫖赌,沉迷声色,对政事毫无兴趣,简直就是一个荒废自己才华的败家子。让这样一个人来继位,对大唐江山毫无好处。

而李世民不同,他勤勉好学,文武双全,无论是领兵打仗还是布政策略都十分出色,毫无疑问是个明君辅佐的好帮手。这样的人,若给他机会,必将能开创大唐的鼎盛局面。

很快,李世民就确信了李建成必然会对自己形成威胁。太子是皇位明码标价的继承人,只要李渊驾崩,李建成就将平步青云。到时候,李世民的前程恐怕会被彻底断送。

面对如此命运的反转,李世民自然不甘心就此放弃。他开始暗中收买人心,培植自己的势力。 对李建成的荒废统治早已心生不满的臣子们,此时更是纷纷改投李世民麾下,成为他的心腹。

终于,在626年,李世民认定自己的实力已经足以与李建成抗衡。他选择发动突然袭击,在皇宫玄武门处将李建成和第四子李元吉杀害。此后,他迅速控制住局势,领兵杀入皇宫,逼迫李渊传位。至此,李世民如愿以偿,终于登上了久仰的帝位。

李渊留下遗言,李世民全无在意

在几乎丝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李渊被迫写下谕旨,宣布让国于李世民。临走之际,他留下了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你今天杀了我的孩子篡夺皇位,将来你的子孙也必将步你的后尘,为这个皇位滚滚向前,残害自己的手足。

然而当时刚刚完成称心如意大业的李世民,哪里会将父亲这句怨恨的话放在心上?他沉醉在登基称帝的喜悦中,仿佛已经忘却了这一切是如何不择手段取得的。李渊的遗言,在他眼中不过是个老糊涂在说胡话!

李世民登基后,的确作为一个极为勤勉的皇帝,他治国有方,开创了大唐的贞观之治。然而这句话的阴影却始终笼罩,最终还是化为了残酷的现实。

太子之争难以避免

李世民对李承乾这个儿子可谓是爱之深、恨之切。李承乾天资聪颖,自小便让李世民寄予厚望,早早被立为太子。为了好好培养他,李世民找来最好的老师开导教导,甚至还让人将民间疾苦的情况告知太子,就是想让他未来登基后能够体恤民情。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儿子最后竟然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生出了叛逆和争夺皇位的心思!一开始,李承乾只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屡次被老师责备,生出些许不满。

后来眼看弟弟李泰也开始觊觎太子之位,更是让李承乾寝食难安、战战兢兢。他害怕父皇会废掉自己,于是心生一计,想要除去李泰这个心腹大患。

然而,刺杀李泰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被父皇知晓真相的李承乾彻底急眼了,干脆孤注一掷,决定效仿李世民当年的做法,发动兵变逼父皇让位。然而李世民的姿态坚决,李承乾的叛乱以失败告终。

面对心爱儿子的背叛,李世民也确实难以置信。他明明已经竭尽全力栽培李承乾,想让他走上正道,接班大唐江山。没想到最后却收到了如此的回报。虽然按照朝规国法,谋反的李承乾是该处死的,但李世民还是没有狠下心来杀他。

太子被废,李世民的其他皇子们见缝插针,这让本已被背叛而心力交瘁的李世民更加精疲力竭。他亲眼目睹自己的皇子们为了一个皇位争得你死我活,却无力阻止。这也许就是李渊当年离开人世前留下的诅咒吧——子孙手足相残,竟成了必然。

结语

玄武门之变,其实纵观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李世民技压群雄,夺得天下;但这却是建立在弑父和手足相残的残酷手段之上。他治国有方,开创太平盛世;却也因此而被李渊的诅咒所束缚,难逃子孙残害的命运。

兴许正如李世民所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也萧规曹随,败也萧规曹随。皇权的交替,似乎从来都伴随着无尽的血雨腥风。这就是统治阶级的宿命吧?无可奈何。